【Fintech】亞馬遜也跨足支付?從 Amazon One 的推出,反思台灣行動支付的困境與出路

Sean Lin 林祺軒
10 min readOct 7, 2020

全球電商巨擘 Amazon 上週宣布推出新科技 Amazon One,引發了一系列關於資安與使用者體驗的討論。Amazon One 是一個使用者可以透過掃瞄手掌、用零接觸的方式來認證身份的科技,進而使用事先綁定的信用卡來作支付。目前計畫會先應用在亞馬遜實體商店 Amazon Go 的付款,之後則預計會擴大提供給零售業的各個公司作為支付使用,或是應用在一般公司及大型場館的出入安全控管。

Amazon 的新聞稿著重在向大眾確保資訊安全的可靠度,以及提升整體使用者體驗的目的。網路上有一些關於資安與策略的討論,以及傳統零售業究竟會不會願意接受來自最大競爭者 Amazon 的裝置,這一篇 Ben Thompson 的文章 《Amazon One, How Amazon One Works, Good or Bad Idea?》我覺得有相當不錯的分析,大家可以參考。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來討論的問題是:所以這個新產品是代表 Amazon 即將大舉跨足支付產業、發展自己的支付生態圈了嗎? Amazon 決定要進入這個競爭已經相當激烈的市場,有什麼策略目的呢?以及最重要的,從這個新產品的推出脈絡,有什麼台灣支付產業可以反思與學習的地方呢?

我想先從支付業激烈競爭所造成的「低利潤」開始談起,而要談這個,就必須要從信用卡的刷卡流程架構開始解釋。

信用卡金流架構,交易成本壓縮支付新創利潤

支付卡刷卡過程中除了持卡人及商店以外,流程上還會經過包括發卡銀行、清算中心(通常為國際發卡組織,例如 Visa )、以及收單銀行。

信用卡支付流程架構 Photo Credit: 高鉅科技 MYPAY

在這個金流架構底下,每個經手單位都會在交易金額上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收單機構通常會收 0.1%–0.5%、國際發卡組織會收 0.1%、發卡行會收 1.5%–2%,總共加起來,每一筆交易的成本大概會佔交易金額的 2% 左右。

在這個架構下,任何支付新創科技公司想要從中賺取利潤的難度都相當高。即便公司大如 Square 或 Stripe,都必須乖乖繳交 2% 左右的交易費用給各個機構。少數的例外是 PayPal,在電商發展的早期就成功地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獨立於傳統支付之外的支付流,也成為 PayPal 能夠持續成長且屹立不搖的關鍵。

利潤被壓縮還稱不上悲哀的結束,畢竟最擅長在低利潤環境下開疆闢土的,就是擁有甘草精神的台灣企業家。最糟的是,消費者手上永遠握著一個更簡單、方便的支付方式,那就是蘋果的…

--

--

Sean Lin 林祺軒
Sean Lin 林祺軒

Written by Sean Lin 林祺軒

在北加生活與工作,卻時常找理由滯留台灣的二寶爸。LinkedIn: http://linkedin.com/in/sean-ch-li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