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Fintech】台灣金融監理與金融科技新創發展的相愛與相殺

--

每次回台灣的期間,除了大吃美食跟嚐鮮各種新餐廳之外,我一定會做的事情,就是找在從事銀行或科技業工作的各路前輩及朋友們喝杯咖啡、吃個午餐,趁機了解與學習金融業及 Fintech 在台灣的最新趨勢與發展。

通常在相關話題開啟的一分鐘內,一定會聽到「法規很嚴」、「金管會」、「那個不能做」這一系列字句的排列組合,屢試不爽。要是聊超過三分鐘卻還沒提到這些關鍵字,唯一的可能就是對方中途注意到我的臉看起來變得臃腫許多,忍不住問我是不是最近回台灣吃太好了。

金融業被高度監管不是新聞,台灣是個金融法規嚴謹的國家也不是新鮮事;我想用這篇文章來探索台灣的金融監理環境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互動關係,並參考近年較著重要的一些案例及變革,來討論其中的影響及機會。

首先,要了解金融法規對於金融科技發展的影響,必須先理清楚為什麼台灣需要有 Fintech 的創新。究竟為什麼台灣應該要發展金融科技?台灣已經這麼多銀行、這麼多各類的金融機構了,民眾感覺也被服務得滿好的,真的還有需要更多新的業者進來競爭嗎?

Photo by Adam Jang on Unsplash

我們為什麼需要 Fintech?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知到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在本質上跟其他的新創並無不同:新創團隊發揮創造力與執行力,找到市場上產品或服務在使用上的不足及不方便,提供更好的產品及服務給使用者,創造價值。

以最大化使用者利益為出發點,很多時候需要突破想像力、推出連客戶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產品功能,譬如 2007 年 iPhone 問世前,除了 Steve Jobs 跟他的團隊,沒人在當時可以想像一支有上網功能的手機,居然能夠如此大幅度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金融作為一個已經有久遠歷史的產業來說,也絕對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善,我簡單列舉一些大家日常跟金融業互動中顯而易見的痛點:

  • 保險及金融投資商品對大多人來說複雜且不好理解
  • 投資產品及貸款時常有隱形成本,金融產品有更加透明化的空間
  • 薪資較低或是收入不穩定的民眾,可以使用的銀行服務相對有限
  • 在台灣還有很多業務需要跑一趟分行親簽才能完成

稍微發揮點想像力,都能感受到金融服務還有許多能加以提升的領域。如果新的金融科技是以便民、增進使用者利益為目標,打到客戶痛點而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甚至進一步實現普惠金融,這些好處都是我們應該要用力發展金融科技與…

--

--

Sean Lin 林祺軒
Sean Lin 林祺軒

Written by Sean Lin 林祺軒

在北加生活與工作,卻時常找理由滯留台灣的二寶爸。LinkedIn: http://linkedin.com/in/sean-ch-lin

No responses yet